众生相

众生相
云顶高原艺术家 - 06.12.2009, 10:41a.m.

2009年7月21日星期二

云吞面

2009年7月11日 星期六 钟润华

云吞原作馄饨,源自中国北方,传入广东后,就被称为云吞了,也开始有了云吞面。各种相关资料可以在附录中找到,这里不作赘述。

南洋一带的云吞面随着先人飘洋过海流传至今。在生活困苦的古早年代,先人起初是以担挑的方式沿街叫卖,也有准备了小木凳让客人就地解馋的。后来因为大户人家,尤其是像马六甲峇峇娘惹的居所架构都偏深长,叫卖起来倍感吃力,于是就用两片竹板敲击,发出“督、督”的声响,好让有钱人家闻声开门光顾,所以早期云吞面也被称为“督督面”。而在世代贩卖云吞面的家庭里,那两片竹板甚至成为了家传之宝。

在古城的大街小巷,你如果说找不着云吞面的话,那是匪夷所思的。就算是阁下认为那是天底下最难吃的一家,也会有它一定的顾客。

回归一个最基本的问题:怎样才算是好吃的云吞面呢?这可能没有一个特定的答案。因为云吞面的口感、酱料、汤头、煮法和配料胥视个人口味而定,有的喜欢吃不加黑酱油的,有的却要求越黑越好;有的喜欢面条爽口有弹性,有的则偏好软绵的口感。北马、中马和南马人,也可能吃不惯其他地方的云吞面,人在外地,吃的许是乡愁罢,多认为自己故乡的口味最佳。

以个人口味来说,我喜欢干捞的云吞面。始终认为云吞面加入黑酱油是不明智的做法。在外头吃得到的黑酱油,一般上都品质欠佳,一旦加多了,整碗面吃起来是苦的,抢尽面条和其他配料的味道,实在不晓得好吃在哪里。有人说不加黑酱油的云吞面看起来卖相不佳,我倒认为加了黑酱油看起来像黑心作业,以为东西黑了就什么都好吃起来,根本是不负责任而又低层次的做法。另外,个人要求面条吃起来一定要有弹性兼爽口而又不带苦味,配料尽量简单,除了云吞,有菜心、叉烧、肉碎作为佐料,配上猪油,淋上一点辣椒酱(谢绝一切胶质辣椒酱),再来一些爽脆的腌青辣椒,已经是人间美味。

我在香港吃过了道地的云吞面,坦白说并没有意外惊喜;去吉隆坡吃的云吞面,更是让我不敢恭维。我不怕什么美食家的指正与批评,更不屑和任何穿凿附会、人云亦云的家伙一般见识,我觉得天底下最美味的云吞面,就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。

儿时的记忆中,最好吃的云吞面是先父的好友兼房东昌叔做的。老人家比先父更早辞世,人称单眼昌, 早年在三保山附近卖云吞面,把煮法传给了两个儿子,如今一人亦已作古,剩下另一个听说还在三保山附近卖着云吞面。

如果你问我古城最好吃的云吞面在哪里,我会一厢情愿的告诉你是三保山精武体育馆附近,珑华酒家对面的那一家。地点有些偏僻,也没有招牌,店家只做夜市,不需要什么谄媚的电视美食节目介绍或网友推荐,照样是天天客似云来。身边也有好友是这一家的忠实拥趸,常常一去就必定带走至少10包的云吞面。友人曾经看过有人一口气要了30包,一问之下,原来是来自吉隆坡的老饕,说是要储存在电冰箱慢慢品尝的,那30包在半个月以内就可以吃完,确是骇人听闻。


很多人说雪藏后的云吞面弄热后原味尽失,连菜心也不再爽口。其实那是因为一般上大家都把面放进鑊里盖着蒸之,水蒸气倒流,所以面条和菜心吸收过多水分而发涨变软。建议把冷藏的云吞面直接倒入平底锅(可先放入较为慢热的云吞),不另加食油,用慢火弄热,过程中用筷子夹起面条快速地翻动,避免让面条黏着锅底,这样就可以尝到原汁原味的云吞面了。大家不妨一试。

这样,在懒得出门的早晨可以来一包,天气炎热的下午也来一包,寂寞的傍晚再来一包,睡不着的夜晚又来一包,保证心情大好。

想着想着,突然想起电冰箱里头只剩下一包,不禁捏了一把冷汗...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附录--
1.馄饨的历史
Ì过去老北京有"冬至馄饨夏至面"的说法。相传汉朝时,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,百姓不得安宁。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,十分凶残。百姓对其恨之入骨,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,取"浑"与"屯"之音,呼作"馄饨"。恨以食之,并求平息战乱,能过上太平日子。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,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。

Ì馄饨是中国的传统食品,源于中国北方。西汉扬雄所作《方言》中提到:“饼谓之饨”,馄饨是饼的一种,差别为其中夹内馅,经蒸煮后食用;若以汤水煮熟,则称“汤饼”。

Ì另有一种说法:冬至之日,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。道士唪经、上表,庆贺元始天尊诞辰。道教认为,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,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。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。《燕京岁时记》云:“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,颇似天地混沌之象,故于冬至日食之。”实际上“馄饨”与“混沌”谐音,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,打破混沌,开辟天地。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,只流传所谓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的谚语,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。

Ì南宋时,当时临安(今杭州)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。宋朝人周密说,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。每逢冬至,市镇店肆停业,各家包馄饨祭祖,祭毕全家长幼分食祭品馄饨。富贵人家一盘祭祀馄饨,有十多种馅,谓之:“百味馄饨”。

Ì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,没有七窍,所以称为“浑沌”,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,后来才称为“馄饨”。在这时候,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。

Ì据说,此食品在唐宋时即已传入广东。据《群居解颐》一书记载:“岭南地暖……又其俗,入冬好食馄饨,往往稍喧,食须用扇”。至于广东何时用“云吞”二字取代馄饨之称,则无从考证。

2.以馄饨和水饺来比较
Ì馄饨皮为边长约6厘米的正方形,或顶边长约5厘米,底边长约7厘米的等腰梯形;水饺皮为直径约7厘米的圆形。
  
Ì馄饨皮较薄,煮熟后有透明感。亦因此薄厚之别,等量的馄饨与水饺入沸水中煮,煮熟馄饨费时较短;煮水饺过程中另需加入3次凉水,经历所谓‘三沉三浮’,方可保证煮熟。
  
Ì馄饨重汤料,而水饺重蘸料。
3.各地的称呼与做法
Ì北京 - 中国北方等地通常称为馄饨。
Ì四川 - 俗称抄手,川人嗜辣,有道名菜叫做“红油抄手”。
Ì湖北 - 有人也称为水饺、包面。
Ì江南 - 上海、苏南、浙江等地的吴方言“馄饨”读[ɦwəndən],与粤语发音颇为近似。上海馄饨一般用白开水煮熟,点荤油跟味精。
Ì江西 - 俗称清汤。
Ì广东 - 因“馄饨”二字较为少见,从前的人知识水平又有限,故俗写作同音的“云吞”,英语“wonton”即源自广东话。以馄饨皮包裹著剁碎的馅料。广东馄饨的皮以鸡蛋及面粉制成,切成约8cm乘8cm的正方形。馅料则以肥、瘦猪肉、鲜虾仁,加入大地鱼碎及蛋黄、调味混成。广东馄饨的包法一般讲求快速,不一定要逐步整齐折合起来。大小则以能一口吞下一颗为标准。
Ì福建 - 俗称扁食、扁肉、肉燕,肉馅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。
Ì台湾 - 闽南语称扁食。1949年前后,来自中国各地的移民把家乡的叫法带到台湾,因此在台湾馄饨、云吞、扁食、或是抄手的说法都很常见。台湾馄饨有三大著名地区:台北市温州大馄饨、东部花莲玉里馄饨(蒋经国总统常光顾),及南部屏东里港馄饨;内馅饱满,清香可口,现已有真空包装,行销各地市场或是宅配送到家;煮汤、油炸、糖醋皆宜。里港馄饨据说由赵姓福州师傅在里港最先贩售,口碑载道。
Ì日本 - 随着广东厨师,传自中国广东,沿广州话发音称“ワンタン(wantan)”,写作“云呑”。

4.常见的馅料
Ì猪肉、虾肉、蔬菜、葱、姜构成最基本的馅料之选。菜肉大馄饨与鲜肉小馄饨曾是上海小吃店的基本选项。
Ì起源于无锡东亭的无锡三鲜馄饨以鲜猪肉、开洋、榨菜为馅料。
Ì常州三鲜馄饨则以鲜猪肉、虾仁与青鱼肉为馅。猪肉、水产、干货和酱菜的搭配组合也启发了日后的馅料创新。
Ì广东以肥、瘦猪肉、鲜虾仁,加入大地鱼碎及蛋黄、调味混成。
Ì1990年代以来,连锁经营的数家风味大馄饨店在上海出现,兼营堂吃与外卖。菜单中,各色酱菜、荤素时鲜、南北干货纷纷汇入馅料,馄饨馅料的品种也得到大幅丰富与提升,诸如莲藕叉烧鲜肉、腊肉山药鲜肉、咸肉鲜肉、三菇鲜肉、荷兰豆鲜肉、蛋黄香酥鸭、哈密瓜鲜肉、银鱼蛋黄、蝽子鲜肉、平菇虾仁、松仁粟米鲜肉等等新鲜组合出现。牛肉、螺肉、鸡肉、各色鱼肉等水产、时鲜蔬菜水果、各色豆制品等等都可为鲜货之选。干货中,开洋、干贝、香菇、香肠、咸鱼、咸肉、梅菜亦可入馅。酱菜中,尤以榨菜、大头菜和萝卜干受青睐。
  

5.常见的吃法
Ì广东馄饨江南地区,馄饨与汤的关联仿佛鱼水。鸡汤、肉骨头汤是汤底的上选。但是普通店铺内都仅仅在滚水中加入调味料和紫菜等。常见的汤料另有蛋皮丝、榨菜丝、干丝、虾皮、鹌鹑蛋、葱花。
Ì广东地区常把馄饨加入面和汤成为馄饨面。亦有只吃馄饨的。馄饨汤以猪骨、大地鱼干、虾皮熬成。
Ì在香港,亦有部份餐馆把馄饨放在热油内炸至金黄香脆奉客,是为“炸馄饨”,此做法亦在外国流行。
Ì福建闽北地区的扁食一般只使用猪大骨熬出的清汤为汤底,除此之外不添加任何材料。食用前用料酒和味精调味并撒入葱花即可。扁食常和干拌面一起食用,但把二者混在一起的吃法比较不常见。


6.馅料的作法
Ì未煮的广东“云吞”因馄饨皮较薄,不适合包裹大颗粒的食材,因此食材多需剁碎;惟为美观考量,虾通常仅经剥壳处理,并未剁碎。除剁碎外,另一手工作法为“砸”常为扁食所用。但最常见的方式,是使用机械绞碎。


7.做馄饨的窍门
Ì调馅:肉馅要沿一个方向搅打上劲儿,这样调出的肉馅才好吃;
Ì煮馄饨:水沸后放入馄饨,水再次沸腾时加入一碗凉水,如此三次,煮出的馄饨才好吃;
Ì盛馄饨:一定要开着火盛馄饨,如果关了火,馄饨在锅里面泡着,盛出来就粘乎乎的,没有那么筋道了。


8.常见的外型
Ì圆形 、圆筒形 、半圆形(类似水饺)、长方形(对边对折)、三角形(对角对折) 。


9.跨文化呼应
Ì意大利面食中的Tortellini/Tortelloni与中国南方的馄饨在形态和包裹方式上极其相似,面皮成本差异主要在用蛋量,更大的差异则在馅料。意大利“馄饨”馅料亦丰富多采,常见的有各色奶酪、番茄、火腿、咸肉、菠菜等等的搭配组合。意大利面食中的Ravioli在包裹方式上则更近于对折不打褶的水饺或是温州馄饨,馅料组合与Tortellini/Tortelloni差别不大。(参见:it:Ravioli it:Tortellini)

Ì还有俄罗斯联邦西伯利亚各民族普遍食用的pelmyen,和中国和中亚的馄饨类食品关系很大。尤其是 pelmyen里的黑胡椒,一定要从中国西部进口。

Ì俄罗斯,乌克兰等民族的饺子,称为vareniki或pirozhki不等,则与中国饺子十分相象。

Ì在韩国和突厥或伊朗语诸国,类似中国“锅贴”或炸饺子,或“小笼包”,“灌汤包”一类的食品,则被称为Manty、Manti、Mantu、Mandu等,四字明显是来自汉语中的“馒头”。

10.香港云吞面的历史
Ì 云 吞 最 初 由 湖 南 、 湖 北 的「 馄 饨 」 传 到 广 东 省 , 变 成 粤 语 的 云 吞 。 早 期 广 州 云 吞 面 小 店 招 牌 一 律 打 起 「 三 楚 面 食 」 四个 字 , 三 楚 即 湖 南 、 湖 北 一 带 。 到 云 吞 面 传 到 香 港 , 模 式 也 学 足 广 州 , 照 样 有 「 三 楚 」 招 牌, 店 子 就 叫 三 楚 馆 。

Ì云吞面起源于广州,五十年代在香港蓬勃兴起,至今云吞面依然甚得人心。据说,此食品在唐宋时即已传入广东。据《群居解颐》一书记载:“岭南地暖……又其俗,入冬好食馄饨,往往稍喧,食须用扇”。至于广东何时用“云吞”二字取代馄饨之称,则无从考证。

Ì云吞面是香港特色美食之一,也是香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。云吞就是馄饨,最早云吞以全猪肉制,所以称做“净肉云吞”。古代云吞很讲究,要肥三瘦七,弄成肉糜,正宗的且先切后剁。现今我们平常吃的云吞面多数是以鲜虾云吞制成,云吞材料有云吞皮、鲜虾、猪肉。


Ì六 十 年 代 - 云 吞 面 的 水 准 渐 渐 提 高 , 汤 底 流 行 以 虾 头 、 虾 壳 与 大 地 鱼 熬 汤。 另 外 , 云 吞 面 开 始 分 大 、 中 、 细 碗 , 又 称 「 蓉 」 。 大 蓉 有 八 粒 云 吞 , 中 蓉 有 六 粒 , 细 蓉 有四 粒 。

Ì一 九 八 二 年 - 政 府 下 令 清 拆 大 排 档 , 不 少 面 档 被 迫 上 铺 , 由 於 租 金 贵 , 为 了减 低 成 本 , 某 些 店 会 弃 用 大 地 鱼 熬 汤 , 加 入 味 精 。 又 如 以 前 担 挑 时 期 具 备 的 酸 瓜 粒 和 酸 粉 葛( 拌 面 吃 可 中 和 面 的 碱 水 味 ) , 上 铺 後 便 以 醋 代 替 。

Ì九 十 年 代 - 有 商 人 将 云 吞 面 的 云 吞 体 积 加 大 至 乒 乓 波 般 的 大 小 , 造 成 声 势。 自 此 , 云 吞 面 开 始 讲 求 大 粒 、 大 碗 和 价 廉 的 局 面 。

11.云吞面里面条的做法
Ì和面:用温开水化开盐水和面,水分几次倒入,先拉成面絮,后搓成块,再蘸水调软。每25kg面用12.5kg水、750g盐、碱面100g反复折揉后,过10分钟,再分批搓成大条,揉好,抹上油,再揪成100g重小剂子抹油搓成小条,用湿布盖严待用。

Ì抻面:将面条搓细(约5—8条),用两手轻轻扯长,再将“面头”平列起来,用两手将面提起用力扯,随即在案上弹一下,两臂张开再一扯,然后用右手将面的两头捏住提起,左手食指、中指伸入折处,略加弹动将面条分开,两手伸开徐徐向外伸扯,再用左手无名指、小指把面条中间挂住,将左手食指与中指原挂的面头交到右手,再左右向外伸扯,如此两三次,即成箸头细面,随手投入开水锅煮熟即成。

12.关于馄饨的歌曲
Ì卖馄饨 - 易文 词 姚敏 曲

卖馄饨,卖馄饨,卖馄饨!要是你吃了我的热馄饨,肚子吃饱浑身热呀热腾腾,要是你不吃我的热馄饨呀,怎么知道馄饨味道香呀香喷喷,卖馄饨呀,卖馄饨,要是你不吃我的热馄饨呀,怎么知道馄饨味道香呀香喷喷。噫!卖馄饨呀,卖呀卖馄饨,卖馄饨!要是你不吃我的热馄饨,翻来覆去一夜睡呀睡不稳,要是你迟到一步吃不着呀,还是请你明天晚上趁呀趁早等。卖馄饨呀,卖馄饨,要是你迟到一步吃不着呀,还是请你明天晚上趁呀趁早等。噫!

这是1950年代由白光主演的电影《桃李争春》中的插曲,原唱者是李湄,后来这首歌成为了她的招牌歌。曾经翻唱过这首歌的不计其数,包括邓丽君和徐小凤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